李小龍VS黃飛鴻,有些人覺得他們很像,其實細究之下,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黃飛鴻生前落寞,李小龍生前風光無二。黃飛鴻的故事、形象來自后人的回憶,而李小龍的每個細節都是自己寫下的,有史可查。
李小龍
李小龍在武術和電影兩個領域都有精彩的表現,這兩方面的融會貫通成就了他。他的一生就是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李小龍跟佛山、順德的關系要從淵源說起,他的祖父李震彪因武功超卓,曾受聘于佛山一家著名鏢局,舉家住在佛山禪城山紫村拱北里,這個地方離祖廟不過幾分鐘路程。他的父親李海泉在佛山出名的笑塵寰茶樓做“企堂”(負責開茶、沖水、唱數)時,被粵劇名伶看中收為徒,后來成為粵劇名丑。李海泉成名后被邀請到美國演出,演出期間,李小龍就在美國出生了,后來全家定居香港。
李小龍從小身體瘦弱,7歲時父親便教他練太極拳。在香港讀書時,李小龍是問題學生,他常恃自己學過兩下子,在街頭找人比武,來進行他所謂的“寓戰于練”。15歲時,他拜“詠春三雄”之一的葉問為師。葉問很喜歡這個高徒,“小龍一天練習詠春拳的時間超過5~6小時,一般人一星期、一個月的練習時間也比不上他一天的。”刻苦的練習,讓他成為香港中學校際拳擊冠軍。
19歲時,李小龍飄洋過海到美國西雅圖讀書,和現在留洋學生一樣,他一邊讀書,一邊賣報、洗盤子,后來考入華盛頓大學攻讀心理學和哲學。按一般的思路,應該讀完大學謀一個穩定體面的工作。不過李小龍嗜武如命,棄文從武,在1962年4月,他開設“振藩國術館”,這成為他在武術事業走向輝煌的起點。武館經常有各路武術家來比試,李小龍抱有“只要發現實際有用,便可不問出處而采納”的觀點,糅合空手道、跆拳道、柔道、泰拳、法國拳等,創造截拳道并編著成書?!督厝馈繁环g成多國文字,成為當時世界上最暢銷的武術書籍。
普通人是拜名人為師,但李小龍收的徒弟不少就是名人,其中有史提夫麥昆、詹士高賓等。貝克漢姆、周星馳是李小龍“粉絲”。
當紅的藝人總是層出不窮,但真正被記住的是少之又少。李小龍出演了不少電影,活的時候吃香,死去了依然受關注。他拍電影就是“決心把中國功夫搬上銀幕,替中國功夫爭取光榮”。
現在的主角是忠實于劇本的,念的對白是規定的臺詞,自我發揮的余地很小,但李小龍能作主,他在電影里講的話就是代表他自己。他拍的電影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唐山大兄》、《精武門》和《龍爭虎斗》。在1971年拍的《唐山兄弟》中,他凌厲的拳腳和逼真、火爆的動作令觀眾大飽眼福,引起轟動,創下香港開埠以來電影最高票房紀錄。他在片中踢出連環三腿,贏得“李三腳”的美名。這部片子受到國際關注,大家認識到,“真功夫在中國”。他在《精武門》中喊出“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把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的連環八腿及二節棍,神勇無比。二節棍后來還成為美國警界的正式裝備?!洱垹幓⒍贰肥抢钚↓埻萌R塢合作,全球發行的片子,李小龍一躍而成為國際巨星。
李小龍逝世后,得到很多贊譽。美國報刊稱他為“功夫之王”、日本稱他為“武之圣者”。美國時代周刊在2000年還評他為20世紀的英雄與偶像人物。
李小龍(1940-1973),廣東佛山順德均安人,原名李振藩,英文名Bruce Lee。1940年11月27日生于美國三藩市,是粵劇名丑李海泉與何愛榆的兒子。1941年,李海泉結束在美洲巡回演出的合約,攜帶妻兒到香港定居。李小龍從小便愛上武術電影。1959年5月初,李小龍赴美國留學,當時他已經是頗有名氣的少年影星,參演了《細路祥》、《人海孤鴻》等10多部粵語片。小龍便是他拍攝《細路祥》時起的藝名。在美國華盛頓大學尚未畢業,他便設館授徒。學生中不乏好萊塢當紅的動作影星、導演、空手道冠軍及拳擊高手。
1967年,他獨創截拳道(JKD),成為一代宗師。上世紀70年代初,他回香港發展電影事業,先后主演《唐山大兄》、《精武門》、《龍爭虎斗》等轟動世界的電影,成為首個揚威世界的華人武打巨星,在世界范圍掀起了“功夫熱”、“中國文化熱”。
目前有三部關于李小龍的影視作品正在準備著:電影《李小龍》、40集電視連續劇《李小龍傳奇》和紀錄電影《功夫巨星李小龍》。黃德超對于央視新影制作中心拍攝的紀錄電影最有興趣,他認為這部片原汁原味,并高興地擔任影片顧問。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武術將作為非正式比賽項目亮相,紀錄影片將李小龍作為中國功夫的代言人向奧運獻禮。電視劇4月6日將在順德開拍,目前籌備就緒。
對黃德超來說,研究李小龍不僅是因為個人感興趣,他努力還原真實李小龍,同時他希望借此將佛山、順德深厚的歷史文化、人文風情傳播出去。
為什么不同膚色、不同層次的人都崇拜李小龍?連名人都尊他為偶像?因為李小龍是一個有思想的武術家,不是浪得虛名。
李小龍在短短的33年生命中創造了很多奇跡,最重要的是自強不息精神,他在武術和電影界都取得劃時代的成就;其次是愛國主義,他時時刻刻以中國人自居,在最低落的時候寧愿餓死也不拍影響中國人形象的電影;再次是追求完美。李小龍不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武夫,他的舞跳得很好,跳恰恰舞可以跳到牛仔褲都濕透了,隨時都惦記練武,他的成功不是僥幸,是汗水的結晶;最后是開拓創新的精神。這也是廣東、佛山、順德人的精神,他繼承傳統但不拘泥于傳統,是敢為天下先精神的另一種演繹,正是這種精神促使他創立了截拳道。李小龍以他的精神一直在影響很多人,成為偶像和榜樣。這些精神到現在也還是必不可少的,很有現實意義。我相信再過100年,也難找到像李小龍一樣的人,一個同時腳踏武術和電影兩座高峰的巨人。
李小龍通過電影中的角色喊出“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這代表了所有受壓迫、受歧視民族的心聲。他的電影亞洲人、非洲人都愛看,這種強烈的民族精神在現在的大片中能看到嗎?李小龍的電影做到了百看不厭,打動世界。
李小龍的貢獻有幾個方面。第一是在電影界樹立了一座豐碑,為亞裔演員打入好萊塢鋪墊了前進的道路。成龍現在進軍好萊塢,還是靠李小龍當年的拍檔介紹的。周星馳的《功夫》創下了中日韓票房紀錄,也是受李小龍的影響。第二創造了截拳道,成為武術界自立門派的宗師,“功夫(KUNG FU)”一詞因此而寫入英文辭典。第三以自己精湛的演技和出色的功夫征服全世界,在世界范圍掀起了中國功夫熱和中國文化熱。
李小龍是武術家、思想家。上世紀70年代初,他在接受加拿大著名節目主持人伯頓的采訪時提到,“中國一旦開放,一個美好的時代即將來臨”。試想一個武夫能說出這樣的話來嗎?
黃飛鴻
黃飛鴻,原名黃錫祥,字達云,原籍南海祿舟村,1847年農歷七月初九出生。其祖父黃泰,是洪拳名家陸亞彩的門徒。其父黃麒英,據傳是晚清“廣東十虎”之一,曾任鎮粵將軍所部兵技擊教練。黃飛鴻拜師學武,成為當時著名教頭。同時,黃飛鴻在廣州開辦“寶芝林”醫館近40年,傳下弟子眾多。黃飛鴻曾在著名愛國將領劉永福軍中任職,在當時的武術家中無出其右,但在臺灣戰斗失利后,一無所有,晚年靠擔任守衛、押鏢過活,相當艱苦。1925年農歷三月廿五去世,由女弟子鄧秀瓊出資殮葬。以黃飛鴻為題材的影片已拍攝100多部,他的故事通過關德興、成龍、李連杰等的演繹,家喻戶曉。
今天,佛山祖廟中的黃飛鴻紀念館,有專人為游客表演醒獅和武術,讓大家領略當年黃飛鴻的風采,可今天的這種討喜在黃飛鴻當年可是謀生的手段。黃飛鴻生前落寞,生后留得美名。他是個武林高手,但是,他身邊沒有時髦的十三姨,佛山無影腳也不那么名震江湖;他能手舞洪拳以一敵十,但是,他卻不能朝著十三姨舞著獅頭,深情一笑。
黃飛鴻只留下一張照片,除此,別無其他。關于黃飛鴻所有的英雄事跡都出自他的太太莫桂蘭以及徒弟、徒孫的片言講述。
電影里的十三姨是英雄要配美人的設計,不過,黃飛鴻也有一個現實中的美人,這就是他的四太太莫桂蘭。兩人的相識,民間有不同版本,但都帶有傳奇色彩。
有一種說法稱,黃飛鴻和莫桂蘭的伯父是好友,兩人早已熟識。不過大家更愿意相信兩人的偶遇充滿了趣味。話說某日,南海疊沼鄉慶祝神誕,邀請黃飛鴻赴會助興。當時19歲的莫桂蘭與人打賭,以百金賭注上臺掌摑黃飛鴻。此時,臺上正在表演的黃飛鴻腳上的布鞋竟脫腳飛出,正打在莫桂蘭的前額。莫桂蘭乘機上臺,給了黃飛鴻一個耳光。對這個耳光,黃飛鴻竟沒有生氣,給予一個微笑。59歲的他對莫桂蘭的爽朗念念不忘,托人做媒,娶得少妻歸。
在莫桂蘭眼里,丈夫不是一個帥哥,她覺得黃飛鴻的長相相當怪異。壽星公頭,有一幅羅漢眉,眉長至垂下,瓜子口面,耳大而長。身材肥壯高大,走路時,兩手總擺在后面,笑瞇瞇的,常常自稱為“豆腐教頭”。
1949年,關德興先生首演《黃飛鴻》時,特邀她和黃飛鴻的兒子黃漢熙擔任顧問。就是這一系列電影,使得黃飛鴻聲名遠播,成為海內外盡知的南拳大師。
黃飛鴻身后享有盛名,但從正史來看,黃飛鴻生前不過是普通的嶺南武師。在《佛山忠義鄉志》等書中,對黃飛鴻沒有任何資料記載。
英雄出少年,少年黃飛鴻在高手如云的佛山脫穎而出。據傳,有一次他以四象標龍棍,戰勝了武師鄭大雄左手釣魚棍法,博得“少年英雄”的名聲。
16歲之后,黃飛鴻離開佛山,到廣州定居。據《廣東武術史》載:廣州上西關太保廟誕辰,邀請了當時的著名教頭表演,其中黃飛鴻表演了鐵線拳。
黃飛鴻的武功到底有多高強,無影腳應該是一個證明。據專家們考證,無影腳并非電影里說的那么神奇。
他的武功還體現在徒弟們身上。黃飛鴻在廣州開設“寶芝林”醫館時,傳下凌云階、梁寬、林世榮眾徒弟。林世榮后來出版了《鐵線拳》、《虎鶴雙形拳》等拳譜,創廣東武林公開出版拳譜的先河。1933年,其徒孫朱愚齋寫成《黃飛鴻別傳》并出版,使黃飛鴻揚名海內外。
在探訪黃飛鴻足跡的過程中,時刻出現兩個黃飛鴻,電影鏡頭與現實敘事形成鮮明對比,搞不清楚概念中的黃飛鴻是其本身還是一個經典的電影角色。一個大俠,兩個江湖,一個真實一個虛構。但可以肯定的是,沒有電影,沒有關德興等人的演繹,黃飛鴻可能已銷聲匿跡。
《黃飛鴻別傳》成為電影里黃飛鴻的腳本。在此后60多年里,以黃飛鴻為題材的小說、戲劇、電影、廣播、電視劇、漫畫層出不窮。根據對英雄的不同理解,各自編排自己心中的黃飛鴻。
1999年,佛山籌建黃飛鴻紀念館,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文物科科長鄧光民就擔任了紀念館籌備辦公室的秘書長。經過在各地開展征集史料的工作,對黃飛鴻的了解取得了重大突破。
現在人們對黃飛鴻的了解是來自其太太莫桂蘭、徒弟及子女的回憶。另外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100多部以黃飛鴻為題材的影片。
黃飛鴻是一個武術家,對南派武術的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他在年輕的時候就好打抱不平。從他參加劉永福的軍隊,在臺灣抗擊日軍侵略,可以看出他有相當的民族氣節。
對于無影腳,確有其事,不過沒有那么神奇,其實就是聲東擊西,上面出拳打對方頭部,吸引對方防守,同時出腳踢對方的下部,其他拳派也有這樣的技巧。